最近看了這部片,意外地很感動。Awkwafina 演得很好。 Awkwafina 飾演一位在中國出生、十歲搬到美國的女孩。如今她三十歲了,因為奶奶得了癌症末期,跟全家人回中國探親。片中講了很多文化隔閡,以及「待在中國的子女」及「搬到國外的子女」之間的矛盾、嫉妒、競爭。 美國有很多故事講的是 ABC 的身分認同問題。看起來是黃種人,但從小生長於美國的小孩,覺得自己既不是黃種人也不是白人;這類電影小說很多。 至於像 The Farewell 這種,主角是十歲才來美國,對於中國有更多感情,卻又因為時間距離語言隔閡而跟老家漸行漸遠的故事,那就比較少了。這樣成長環境的孩子的身分認同又有點不一樣。她的童年跨越了兩個國家、兩種文化,但她不全然屬於任何一邊。這樣的孩子一般稱作 third culture kid,第三文化小孩。 Third culture kid 有很多寂寞是很難被外人理解的。就像片中主角跟她媽媽說的: 「我小時候最美好的回憶就是暑假到爺爺奶奶家住、在他們的花園裡玩。但十歲我們搬到了美國,我就再也沒法去爺爺奶奶家了。後來雖然回中國玩,但爺爺過世了、他們的老家拆遷了、花園消失了。一切都跟記憶中不同了。」 這段話講得真是很好。 我也算是一種 third culture kid 吧!我是出生波多黎各,小學四年級搬到台灣。後來雖然時常回到波多黎各玩,但我的感覺就是每次回去,這個我記憶中的「家」已經 move on 了,就只有我沒有move on。那個城市的人事物,大家有了新面貌、新朋友、新人生。對於住在那裡的人來說,這些改變是微小、一天一天一點一滴的累積,所以大家沒有感覺。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一群人,他們的改變都是相互影響的:你改變、我也改變,大家一起改變就沒有誰適應不了而落單的問題。 當一直待在同一個地方時,一座花園消失了,可能會傷心一下,但隨即而來的會有其他花園取代心中的缺口。這就像是每天你都對失去的小東西說 bye bye,但因為每天捨棄一點,不會需要累積到某一天變成一個 Farewell。 但對於離開的人來說,心中的花園永遠是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那座花園。不管回去多少次,就算明知花園已經被拆走了,你都還在找那片不存在的花園。因為除了那記憶中寥寥的幾個東西:花園、奶奶、爺爺,不然還能找什麼? 你想要的是,讓你想念的童年能有一個圓滿的 farewell,一個 c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