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如何做出人生決定?「雖千萬人吾往矣」

一位讀者問了我一個有趣的問題: 她說她看到我老公 文章 裡提及他大二時曾經因為在化學系成績很差、 讀得挫折而想要轉系,但被我勸退。 這位來信的讀者自己是考慮轉系的大三生; 她在很多其他的文章中看到別人會鼓勵大家勇敢做轉變, 所以想理解我當初為何要勸退我老公轉系。 我就用自身的三個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個故事是我自己大二的時候也因為讀土木系讀得很挫折、 找不到熱情而想要轉系。我跟我媽媽說我想轉外文系。 我媽媽自己是外文系一直讀上去的,在她的領域中很有成就。 但我媽媽也是勸退我,並反問我那我讀外文系出來要幹嘛? 我當時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只是覺得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很生氣、 彷彿沒有人理解我。但我也沒有繼續堅持這件事, 後來就在原系讀到畢業了。 第二個故事是我在 24 歲的時候想要結婚, 並且跟父母還有朋友們說。那時候我和老公都還在讀研究所, 所以沒有人看好這件事;別說我父母不支持了, 連朋友們都說再等幾年會死嗎?我那時候反問我爸媽,說我媽也是2 4歲就結婚呀!他們也是還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就結婚了呀! 為何我不行?我爸媽講了一堆理由,我聽一聽後覺得很委屈、得不到支持, 但也輕易地被「勸退」了這個想法。 為何這兩件事我都那麼容易被勸退? 追根究底的原因是我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我在提出自己想要轉系、 想要結婚的同時,我沒有認真思考要怎麼為這些選擇負責。 我還在期待別人幫我做決定、為我的未來負責。 我尋求他人意見的心態,追根究底來說就是「 希望他們支持我的改變, 這樣如果之後我過得不幸福就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但如果他們反對我轉系或現在結婚,那我想我就作罷吧! 因為我沒有勇氣自己進行這些改變。」 第三個故事,就是我決定到美國讀創意寫作碩士這件事。這一次, 我做足了功課,知道我自己為何要去讀這個前景零的藝術科系, 也知道畢業後大家的出路現實慘況是什麼。 我知道我得找到有提供全額獎學金的學校去念, 並且提前跟無數前輩通信、理解申請學校的方式、難度、未來工作選擇等。換句話說, 做這個決定時,我已經做好準備為自己未來的各種後果 — 不管是好 的或不好的 — 負責,因此世上也沒有人能夠勸退我了。 我老公大二時,我為何勸退他轉系?原因如同他文章裡所說的, 我要他冷靜不要為了逃避而逃避。他那時候說要轉去歷史系、 經濟

談「壓力管理」

看了一篇好文 Why Some People Get Burned Out and Others Don’t ,講的是雖然人人都有壓力,但有些人管控壓力的能力很好,有些人則會情緒崩潰。關鍵就在於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對於自我情緒的「自覺性」。 先整理文章的幾個重點。以下就是這篇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建議的,做好壓力管理的方法: 首先,你是否理解自己的情緒?壓力大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壓力大、並且理解自己的壓力來源?很多時候,光是了解問題存在、問題根源,壓力感就會小很多了。 理解壓力來源後,捫心自問,最大的壓力是不是來自自己?是否因為追求完美而要求自己太多? 誠實面對自己的極限:這件事情是不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是否該尋求外在援助? 深呼吸;打禪。 境隨心轉:同樣的事情,對某些人而言是危機、壓力,對某些人而言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一個挑戰甚至機會。 藉由同理心減少與他人的紛爭:與他人的糾紛常伴隨巨大的壓力,但很多時候解決與他人的紛爭最好的方法就是聆聽、用同理心理解他人的觀點。 針對以上六點,我再來說說我從我的父母、我的婚姻以及個人對於壓力管理的生活體悟: 對於自我情緒的自覺性,我認為我在 25歲認真開始寫作以後做得不錯。那是因為我到馬里蘭大學讀小說創作,而寫小說就是要用精準的文字描繪角色的想法、心情,使得讀者能感同深受。如果是要將這些感受轉換成文字,那必然我得先咀嚼這些情緒、徹底內化、分析、理解,因此我從那時候開始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各種心情:擔憂、恐懼、孤獨、嫉妒、憤怒、委屈... 我發現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我能夠將那個心情如實、精確地紀錄下來,我就已經好一半了。而當我跟自己的感受愈來愈熟悉之後,我也更能夠好好地和家人、朋友溝通,並且在溝通過程中感受到「原來大家都有這些情緒,我一點也不孤單」。這對於我的壓力管理有很大的幫助。

對抗不確定的未來,每個人內心都有一股不輕易被擊倒的堅韌

Grit  是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之一。這本書陪伴我走過自學寫程式、企圖轉行成為軟體工程師、天天面試天天失敗的那段歲月。這本書 中文翻成 「恆毅力」 ,我覺得無法表達出 "grit" 這個字的深層意義。Grit 除了代表一個人的恆心、毅力,說的更是一種堅韌、不向現實低頭的生命力、愈挫愈勇的精神。對我來說,grit 這個字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底氣,是咬牙切齒,是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勇敢地向死神說: Not today。 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是「亂世佳人」。主人翁郝思嘉就是生命力的化身:活在戰亂時代的她,總是用智慧與勇氣找到活下去的方法,如同她在所有衣服都穿到變成破布之時,她為了偽裝成過得很好以渡過難關,把家裡的窗簾改成一件豪華的禮服。她在最艱困、最飢餓的時候不甘倒下,於是她拖著殘破的身心逼自己繼續向前行,因為她清楚她的目標:一心一意,她就是要活下去;一心一意,她就是不願放棄人生。哪怕戰火紛飛、哪怕連馬都餓死在路邊,她還是太眷戀活在這個世界上,太熱愛生命。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自己人生中的亂世英雄、亂世佳人。我的曾祖母在八年抗戰期間,先生從事地下抗日活動遭捕,生死不明;她一個人帶著七個孩子逃到廈門,靠著在黑市偷販豬肉養活一家多年,直至戰爭結束與丈夫重逢。因為租不起房子,曾祖母住的是當地人都不敢住的「鬼屋」;為了矇騙過日本警察的眼睛,她以石灰燒斷要偷賣的豬隻的聲帶,將豬背在身上、蓋上布,偽裝成背著睡覺的孩子。為了活下去、為了讓家中的孩子不至於餓死,我那出身富貴人家的曾祖母將嬌氣擺到一邊,與捉襟見肘的分分秒秒搏鬥;什麼鬧鬼、什麼警察,都沒有飢餓來得可怕。 面對當前蔓延全球的肺炎疫情,讓我們看見世界上每個人的堅忍不拔:我們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被擊垮的。即便醫院口罩與防護用具嚴重短缺,醫護人員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堅守他們救人性命的誓言。即便被困在家中必須同時上班同時照顧小孩,世界各地的父母卻發揮了更豐富的創意,讓家變成孩子能繼續玩耍與學習的堡壘。即便醫院每天都傳出悲傷的死訊、運出堆積的屍袋,但每個人都是和死神搏鬥到最後一秒鐘、最後一口氣,每個人都拼命、努力地活過一回。而每天每分每秒,這世界持續著由勇敢獨自上醫院生產的媽媽們生出健康的新生兒(有些醫院禁止由家人陪產);生命就是這樣生生不息。 Grit  這本書之所以影響我那麼深,是因為在 2018年一開

好書推薦

寫部落格以來,推薦了很多書,把它們集中在這裏。 小說: 如果喜歡看小說的人,可以看這篇: 五本探討「時間」的小說,陪你渡過漫漫抗疫歲月 育兒書類: The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這兩本暢銷育兒書的概念很類似也簡單:小孩也想要被尊重、被聽見。一般我們看見小孩在鬧,第一個想法就是讓她分心、把她騙開,但其實小孩蠻難騙的。他上一秒鐘想要筆,怎麼可能下一秒鐘就忘記呢?與其敷衍她,不如好好讓她知道「我們聽見了,我們知道妳的想法了,只是現在無法給妳。」 先聽別人說話,別人才願意聽我們說話。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 是一位小兒科醫生寫的。他說,一般人會把小孩當成一個「小型的大人」,但還不太會說話的小孩其實比較接近「還沒進化的人類」、「山頂洞人」,所以父母要用山頂洞人聽得懂的方法和小孩溝通。山頂洞人起番時,只聽得懂簡單的字眼。長篇大論他們一句也聽不到。 兩本書的方法我用在兩歲的女兒身上都有見效! 學寫作方法的書: What's Your Story:  這本書可以給小孩子看,但對於任何年齡層的人來說,都是一本教導「如何說故事」的好書。寫小說、說故事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 如何鋪陳、營造高潮、寫出令人滿足的結局,都是學問。這本書用淺顯的方式教導你什麼樣的故事是大家喜歡聽的 --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故事主角通常必須經歷三次挫折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公主、權利、金錢等)。「三」是一個奇妙的數字 -- 太少的挑戰讀者讀起來不過癮,太多次失敗讀者又失去耐性,唯有正好三次的嘗試過後成功,是讀者心理上最滿足的故事公式。 另外還有很多寫小說的技巧 -- 最基本的就是 “show, don't tell"。 不要告訴讀者主人翁有多麼渴望跟公主結婚、多麼仰慕公主的雍容華貴 -- 直接形容主人翁如何滿臉漲紅、如何望著陽台嘆息、如何爬城牆、越欄杆闖入公主房間裡... 直接形容發生的事情使讀者身歷其境,才能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 若是喜歡寫小說,我推薦這本 Wh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