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跟未來的你比起來,你現在超美超瘦

  收到一位讀者來信。他說 「Hi Vanessa, 超愛你寫的書,給了我這個迷茫的大四生很多幫助!」 有任何人喜歡我的書我都是受寵若驚,所以很感謝這位讀者特地寫信來告訴我。同時,我也好羨慕他才大四呀!大四的他,人生才剛剛開始,或者根本還沒有開始,未來有著無限可能,就算再迷茫幾年也沒問題的。 但我自己大四的時候也是很迷茫、很著急的。那時候覺得,要是再想不出來人生要做什麼、要從事什麼職業,那就來不及啦!究竟是來不及什麼我現在也不懂,但總之那個年紀就是會覺得大學一畢業就要清楚地知道人生下一步怎麼走。任何迷茫的時間都令我焦躁,因為都已經 22歲了怎麼還可以人生沒有方向! 以我現在三十好幾的年紀回頭看,便覺得當時根本是一個小朋友。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喜歡誰、對自己抱持很多懷疑、對世界充滿害怕、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 這一切根本就是再正常不過。 人生就是如此,唯有回頭看,才知道當時的自己多麼年輕、多麼健康、人生還有那麼多那麼多可能。 我每次看自己十年前、五年前、甚至兩年前的照片都會驚嘆當時的自己怎麼那麼年輕那麼瘦那麼美。但從十三歲以後我就不曾真正滿意過自己的身材長相。每個年齡的我,都覺得自己可以再瘦一點、都希望自己臉上身體上哪一個部位可以修正一下。每個當下都對自己不滿意呀!唯有回頭看才知道青春無敵、感嘆當時的自己原來擁有那麼多。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書名不記得了,但講的是「要是重來一次、我希望當時知道的事情」這類的主題。其中一點就是,不管你覺得自己現在如何,明天的你只會更老更醜。這樣講當然是很負面,但換一個方式說,現在的你就是未來人生裡最年輕好看的時刻了。 現代美容業發達,很多人靠整形、靠手術整頓外觀,使得「美」甚至「青春」變成一種可以逆著時光走的的概念。在古代,大部分的人應該比較認命於接受人的皮囊就是會愈來愈老這件事。但是現在,「年輕」這個夢想,竟然可以是在未來追求的一個目標。你活愈老,反而愈有人跟你說你可以靠金錢、靠美容、靠整形去追求青春的外貌.... 怪不得現代人活得真是累呀! 言歸正傳,排除美容這條路不說,我們每個人真的是只會愈來愈老、愈醜。也許你不滿意現在的自己,但明年的你一定會想念現在的自己。 所以何不好好地欣賞、好好地愛此刻的自己?這個社會很喜歡批評他人的長相,尤其是女性,身上的每一寸肉都會被他人用顯微鏡放大檢視。追求他人的認同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死路,看明星們就知

推薦我最愛的 Podcast 節目:《你 Ker這樣說》

跟大家推薦一個非常優質的 Podcast:《你 Ker這樣說》。這是曾為DJ的 Nicolle尼可 矽谷Bonjour 用心經營、專訪很多特殊人物的節目。如今已經經營超過一年了!恭喜她! 第一次聽《你 Ker這樣說》是被某一集「人工受孕」這個主題所吸引。後來又有一集講到另一半是亞斯伯格症患者的甘苦。我一聽Nicole 的聲音、談吐就知道這個 podcast真的不是隨便業餘的人可以達成的等級;果然,Nicole 有專業電台DJ的經驗。 我也很榮幸地上過《你 Ker這樣說》,推廣我的書 #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 。大家不妨聽聽看這個 podcast,保證你跟我一樣立刻被 Nicole 好聽的聲音吸走! [你Ker這樣說Ep.40] 左手泡奶、右手Coding,矽谷工程師作家媽媽的「蛻變」之路!  

我的寫作之旅

  原本 5/22 我要舉辦 《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 的新書分享會,後來因為疫情而取消。但假如當初分享會有成,我要分享的主題就是我的寫作之旅。 從我會寫字開始,我就想寫故事給別人看。小時候我模仿喜歡的作家的風格,寫一些兒童文學,在故事中實現我的各種幻想:我的主角住在豪宅裡,有無盡的傭人、保鑣、司機。爸爸媽媽帶我們出去玩的時候,我在車子裡講自己編的故事給弟弟聽。長大一些,我寫信給我崇拜的作家,問她要如何可以變成跟她一樣,寫出大家會想要看的書。 我的作家夢從很小就開始了,但我到了這幾年才慢慢完成夢想:我寫的東西有一群人願意看、喜歡看,還會主動花錢買來看、甚至主動幫我宣傳我的書、推薦給他人。從當年我逼著弟弟聽完我自編的故事、威脅他不准跑走;從我強迫推銷我寫的東西給親朋好友閱讀、看著他們臉上尷尬不置可否的笑容,漸漸走到今天,想想也是很不容易。 創作出來的東西受到肯定,那種感覺是很美好的。如果你喜歡煮菜,你會希望你煮出來的東西不只是能餵飽家人,連只嚐過一次的朋友都私下向別人稱讚你廚藝一流。如果你喜歡照相,你會渴望不只是幫自己自拍留影,而是親朋好友都懇求你幫他們照婚紗照、全家福、新生兒照。如果你喜歡畫畫,你當然不只想要自費辦畫展、不想要你的作品一直掛在畫廊牆上乏人問津,而是希望被看見、被欣賞、被當成寶一樣地買回家,掛在別人家的牆上,在某位陌生人的每日生活中發揮某些影響力。或許她每天瞥見牆上你的那幅畫心情就會很好,或者這幅畫總讓他想起生命中某一個人,或者這幅畫帶給他靈感、讓他也創作出其他令人心動的作品。 是什麼樣的一種人類原始慾望,讓我們想要創作,讓我們想要創作出來的東西在這世界上發揮一點影響力?或許所有的人類行為都算是一種創作吧!工程師創造各種我們天天使用的科技產品;老師創造了孩童美好的學習環境;婦產科醫生創造了一位媽媽珍貴的懷胎十月歷程。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用創意、用自己擅長、喜歡的事情影響世界,哪怕只是很小幅度的影響力。我們都希望能對自己說:因為我創造出來的價值,帶給了某人快樂或方便,而且這個價值我做得比別人好、只有我做得到。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渴望我的文字帶給他人快樂、鼓勵、勇氣或希望。打擊犯罪、為民喉舌、回春妙手... 這些都不是我夢想改變世界的方法。但我一直希望我寫出來的東西能讓人讀的時候忘掉外面的世界、讓人感到被理解、讓人讀完覺得人生多一點希望、稍微美好一點點。我一直覺

在末日尋找世上一個安全的角落給孩子 ── 致天下母親

去年十月,美國加州空前的森林大火,濃煙持續一個月都是危險指數,煙灰肉眼可見、厚厚一層覆蓋在車子上,天空被折射成一種末日的鮮紅色。躲在家中把門窗緊閉的我們,仍聞得到燒焦的味道。 那時適逢害喜的我,因為無法開窗呼吸新鮮空氣、緩解身體的痛苦而非常沮喪、厭世到了極點。但令我更難過的是兩歲的大女兒因為這場大火,天天被關在室內,連在前後院玩耍、到家附近散步這般小小的願望,我都不能夠給她。全球肺炎疫情已經奪走了她和別的小孩玩耍的權利、去上學的權利,也讓年幼的她習慣了人們戴著口罩、只露出雙眼的面孔,並且學會路上看到出來散步的鄰居要害怕地閃開、保持社交距離。而現在她連戴著口罩走出家門自己一個人玩的權益都沒有了。身為媽媽的我非常難過 — 把孩子帶到這樣的一個世界,我非常之抱歉。 森林大火與溫室效應脫不了關係,而我知道我孩子的未來只會愈來愈多極端氣候的天災。我開始在網上搜尋,究竟住在世界哪一個角落才能最小化溫室效應的衝擊?是要住在高山上還是高緯度的國家?我天天關注空污指數的網站,看著空氣清新的太平洋群島、那些我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小島 -- 或許我們該移民到那些地方。 我到美國讀碩士後就一直住下來了;即便想念著台灣的家人與食物,我沒有真正懷疑過自己遷居他鄉的選擇,直到有了孩子。現在每當新聞報導校園槍殺事件、亞裔人士遭到肢體攻擊、校園歧視霸凌,我都想著萬一這些事情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那該怎麼辦? 母鳥築巢、海龜上岸產蛋,保護孩子、幫孩子尋求安全的棲地是我們的天職。新冠疫情肆虐,美國醫療資源經常性地瀕臨奔潰邊緣,人們即使生病也盡可能避免去醫院。我們評估再評估後做出困難的抉擇,要一家人坐飛機到台灣待產。即使旅行有風險,即使身懷六甲的我搭飛機不容易,即使帶著年幼的女兒去戳鼻子、做核算測試令我們心疼,但在這個時局,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就是我們想得到最安全的地方。 台灣不愧是孕育我們的母國,以溫暖的懷抱迎接我們。比起能夠吃到美食、在餐廳聚餐,讓我更開心的是我的女兒可以在公園和同齡孩子放心地玩耍、可以去上學學習、我可以牽著手帶她去夜市。她終於可以體驗這個世界、享受她的年紀應當有的正常童年。 迎接我們的,還有家人無盡的愛。我在台灣順利地生下二女兒,而坐月子期間,我媽媽義無反顧地幫我照顧大女兒:幫她洗澡、帶她上學、坐在地上陪她玩。即使我媽媽腳痛不良於行,她還是忍著疼痛牽著孫女上學去。即使我媽媽彎腰都不太行,她還是

正因為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比較容易達成

暢銷書「 一週工作四小時 」裡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作者 Tim Ferris 在他授課的課堂上給班上二十幾位大學生出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聯絡一位不可能聯絡上的超級名人,然後請他回答三個問題。這位「不可能連絡上」的名人可以是比爾蓋茲、可以是碧昂絲、可以是費德勒... 總之就是一位一般人難以求見的超級名人。只要班上任一位學生達成此項挑戰,Tim Ferris 就會贈與一張可到世界任意國家的來回機票。你猜有幾位學生完成了這項功課? 一位也沒有。甚至連「嘗試」完成此挑戰的人都沒有。大家都是還沒開始嘗試,就宣告這項任務太難了、不可能。 大家的理由很多:這些名人怎麼可能被連絡上?他們怎麼可能願意回答一個素未蒙面的大學生的問題?他們哪裡有這種空閒? 因為大家都覺得任務太困難,導致連位參賽者都沒有出現,優渥的獎項就懸在那裡,沒半個人試圖去贏得。這成了一個毫無參賽者的競賽;如果哪怕是一個人嘗試參加,他將完全沒有競爭者,搞不好輕易地就贏得來回機票了,不是嗎? 這就是 Tim Ferris 説的 "Doing the unrealistic is easier than doing the realistic" (「不可能的任務比可能的任務更容易達成」。)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例如說,在熱門城市裡,中低價位的房子很難搶到,因為大家都搶破頭想買到預算內的房屋,所以彼此加價競爭的現象屢見不鮮。但當過了一個價位門檻之後,因為買得起高價位房屋的人很少,反而就很好買房、甚至還可以議價呢。 最近我的新書「 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 」上市了。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育兒、寫小說、當工程師,我全都要!」,而內容有一部分講的就是我同時當媽媽、作家與工程師多重身分的角色平衡。看到這樣的副標題,有人說讓人壓力很大、彷彿是要當一位全能的女超人;有人說我一定很會時間管理、把自己逼得很緊、分秒必爭。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對我來說,活得快樂比任何成就都來得重要,所以如果我這種媽媽/作家/工程師的斜槓人生的代價是把自己逼得太緊、沒有時間休息、壓力很大的話,那一點也不值得,我是絕對不願意這麼做的。因此,我平衡多重角色的訣竅不在於把自己逼得很緊、當位拼命三郎。 那我究竟是如何在當矽谷軟體工程師的同時出版了一本書也生了兩個孩子?我想關鍵就是 Tim Ferris 説的「不可能的任務比可能的任務更容易達成」。

我的書快要上市了!「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

之前在臉書粉絲頁上請大家集思廣益我的書名,得到了很多很有創意的答案。最後綜合了許多不同的建議,決定以 #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 為書名!仔細看封面會發現書的副標題以及介紹文字也參考了許多位讀者當時給予的建議;很謝謝你們的 ideas! 時報主編今天帶封面及內頁樣本給我看,真的是非常振奮人心!星期五要進印刷廠親眼目睹這本書的誕生,然後預計四月6號,書就會上市了! 真的是跟生寶寶一樣,一本書從無到有,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除了我的文字、編輯的校稿之外,還有封面插畫、配色、標題、排版、字體、推薦人、序文、行銷計畫... 甚至連紙張材質、紙張厚度都是要一一考慮、討論、加入出版社團隊的專業經驗,才能一點一滴孕育成一本完整的書。 更新:我的書正式上市嘍! 【購買資訊】 博客來: https://reurl.cc/GdgLNW 金石堂: https://reurl.cc/7yYLbd 誠品: https://reurl.cc/0Dklal 讀冊: https://reurl.cc/7yYLl5 MOMO: https://reurl.cc/KxELOn 海外的朋友可考慮博客來全球配送,或購買電子書。過兩天我也會提供電子書連結喔! 除此之外,以下地區的朋友可洽當地書店直接購買本書,無須負擔海外運費: 香港:誠品、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中華書局 新加坡:紀伊國屋、大眾書局 馬來西亞:紀伊國屋、大眾書局 歡迎大家幫忙轉發、分享這則訊息!

這個時代,盲從地聽取他人意見會害死你

  2020年四月,新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給世人的專業 建議 卻是「一般健康人士無需配戴口罩,而且戴口罩對於預防感染新冠狀病毒沒有幫助」。 當時看到WHO 釋出這樣的專業建議,我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不禁自我懷疑。難不成我的認知一直是錯的?戴口罩真的對於預防傳染性疾病毫無幫助?畢竟如果連世界衛生組織這樣的專業權威組織的話都不能信的話,還可以相信誰? 經過一年的疫情,世界上累積近 240萬人死亡,不只 WHO,世界各國政府終於認知都同步了:人人都應該配戴口罩、確實進行隔離、國際航班也幾乎都要求乘客出示 COVID 陰性證明。但等待各國執政人員、政府組織、「專業」人士達成共識,花了世界整整一年的時間。這中間有多少人是這些混亂不一的「專業」、「權威」建議的受害者?有人聽取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建議 誤服漂白水 ,以為這樣真的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狀病毒。有人聽取 WHO 的建議,認為沒有必要戴口罩,使得世界增加多少感染病例? 我們活在資訊時代,每天接受的資訊量爆炸多,任何問題只要 google 一下,就能得到各式各樣的答案,包含許多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經驗及主觀想法。我生活在疫情居全球最嚴重的國家--美國;過去這一年來,我體驗到歐美地區這些疫情特別嚴重的國家的人民,對於網路資訊的依賴度比起過去又更加提升了。 我加入許多臉書社群,這些社群充斥著對外求救無門的各國人民。因為不敢去醫院,有人在社群中尋求醫療建議,希望透過群眾的集體經驗和知識,找出病症的解法。因為各國邊境管理、飛航規定一團混亂而且隨著疫情滾動式地每天修改,各方網友在社群中試圖尋求那些他們連打電話問各國政府組織都得不到解答的問題。 在不確定中尋求能掌握的事情是人之常情。2020年的全球疫情,是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從來都沒有遇過的狀況,別說我們一般民眾無所適從,就連各國政府官員、科學家、專家,都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才好、該怎麼給建議才好,所以我們到底要上哪去解答心中的不安呢? 古代沒有網路,甚至連電話都沒有,人們能夠尋求的「專業」答案來源大概只有幾個:鎮上那唯一的醫生或者廟裏的神職人員。如果這兩種人都找不到,大概就是聽從家裡年紀最大、擁有最久人生經驗的長輩吧!至於古代的這些權威人士説的話正確與否,人們或許也很難考證;也許無知就是一種幸福,反正至少資訊來源單一化,只要你相信神明給予的指示,就不需要活在不確定的恐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