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會在網路上看一些財經科普,學到了一個概念:槓桿。
同樣是手中有二十萬,但第一個例子你賺到了兩萬塊。第二個例子你賺到了五倍的十萬塊。這就是財務槓桿,以小博大。
但首先你得有那二十萬。如果沒有的話,要拿什麼來槓桿?零元的 10%,還是零元。
我最近想起兩件往事,都跟槓桿有關。
第一件是我在馬里蘭大學當 Techinical Writing 講師的時候,班上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說的話。
那是一個黑人男學生,是一個平凡中規中矩的孩子,看起來就像來自中產的家庭,行為表現也是中規中矩,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壞。
我已經不記得前後文是什麼了。某天他有點不悅地抱怨,說以前高中的時候,他去圖書館找 SAT的參考書來讀,但圖書館的參考書都過時了。SAT是美國申請大學必考的學科測驗,所有高中生都得考。
他講這句話不是特別要引人同情或什麼的,就是純發牢騷吧!班上的同學也沒什麼反應,反正這就是人生的現實吧。It sucks, but it is what it is. 我在馬里蘭大學的學生很多都是像這樣的孩子,不是特別有錢也不是特別窮,不是特別出色但也不笨;他們對自己也沒有什麼誇大的自戀,就是腳踏實地知道自己必須有點努力,因為不會有什麼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我特別喜歡馬里蘭大學的那些孩子。可能因為我覺得我也是這樣的人吧。托爸媽的福有幸活得還算安逸,但也看得很清楚自己在這社會食物鏈裡的定位:大概就是得一直跑才不會被吃掉吧!那就跑吧。與其躺著一直哀怨自己長得不夠大隻,不是獅子、不是老鷹,不如就接受現實去圖書館看去年出的參考書吧!雖然過時了一年,但總比過時十年的參考書來得強,所以過時一年的參考書還是會很搶手的。如果再有辦法一點,那就找找別的圖書館、找找網路上二手的參考書。窮則變、變則通。人生有一點點的「窮」,才能激發無限的創造力。這種變通力,可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很難學會的。
有一點點「窮」的人,可能很早直覺地就知道什麼是槓桿,即使沒人教過他們這個概念。因為沒有全新的參考書,也沒有錢買全新的參考書,那只好用更少的錢當槓桿買別人舊的、畫過線的書來看,或者用自己的時間當槓桿多跑幾家圖書館去找適合的書來看。你不得不用比較少的資源去投資自己,但只要考試結果跟別人一樣,你開槓桿就成功了。你就用了比較少的資源贏得跟他人一樣大的結果。
第二個故事是我在特斯拉汽車工廠當 technical writer 時,看見的人生百態。工廠裡有很多汽車工人,領著時薪二十塊美金,跟著大家一起生活在物價逼人的矽谷。為了湊合日子,他們住在開車單趟就兩個小時外的地方,然後從汽車工廠下班後還要趕著去打第二分工,這樣才湊得出房租、才能餵飽全家老小。
我在特斯拉的三年裡,應該跟兩三百位汽車工人、生產線工人聊過天。大部分的人就是這樣上班下班、日復一日,但大概有 10%的人對自己的人生有很不一樣的規劃。
有一位是菲律賓人。他在特斯拉當工人領著二十塊的時薪,但他在菲律賓有他自己投資經營的飯店。他每年飛一趟菲律賓,用在矽谷看似微薄的薪水,槓桿東南亞的飯店事業。
有一位是墨西哥人。他一樣在特斯拉當工人領著二十塊的時薪,但他有他自己的果農班底,假日去幫他採櫻桃、採草莓,然後賣給店家賺利差。他把自己一部分的薪資拿去給付水果工人,然後藉由水果生意賺取更大的回收;他也是槓桿了他的錢。
還有一位是柬埔寨人,他一樣跟著大家做每日八小時的班,但當大家開心地下班去喝酒慶祝時,他則去讀夜間大學,攻讀大學學位。他知道投資自己是很好的槓桿,因為拿到學位後,他往後一生的時薪都會是現在的兩三倍或更多。
人生在世,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是獅子、老虎、老鷹。我們也許有幸當食物鏈中間的生物,或者運氣差一些,生在最下層。但有些人總是能夠以小博大,四兩撥千斤,那真的是非常令人佩服,值得我們深思。
寫得好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