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專家卡內基的長期暢銷著作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書中說,要獲得好人緣,其中一個關鍵能力就是當一位好的聽眾。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很久以前了,但我一直記得書中說的,這世界上有太多人渴望講自己的事情,但又有幾個人是真正用心在聽別人說話的?因此光是當一位好的聽眾這一點,就能讓你贏取真正的友誼。
聆聽,聽起來很簡單,事實上非常地困難。最近我在讀兩本育兒書,The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 以及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兩本書都是暢銷書,都是厚厚一本,但真正的重點,就是提醒父母要用心聆聽孩子說話。書中講的道理,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懂,例如說「要讓孩子有機會說完他們想說的話,不要急於插嘴」、「幫助孩子去形容自己所感受的情緒」、「用同理心回應孩子的感受,不要急於提供建議或批評」。這些為人處事基本的道理,為何還能寫成一本一本的暢銷書賣給世界各地的人?那就是因為知易行難,「用心聆聽」真的太難得了。
舉個例來說,在我剛生完小孩、小孩還未滿三個月的時候,有一天我媽媽打電話來問我過得怎麼樣。我說我覺得我有一點產後憂鬱症。聽完我這句話,我媽媽沒有安慰我,也沒有問我為什麼感到憂鬱,而是直接說:「沒有啦。不可能的!」
我感到很生氣。我說:「妳又怎麼知道可能或不可能?妳是醫生嘛?」
「根據我讀過的文章以及我對於產後憂鬱的理解,妳都生完那麼久了,不會現在才在產後憂鬱的。」
我那時候氣憤地不得了。我只不過是分享我的心情,跟我媽媽說我「覺得」我有產後憂鬱;感受本來就是主觀的一件事,是沒有對或錯的,但我媽媽直接告訴我的感受是不對的、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感受。我很生氣,於是我跟我媽媽說:
「我只是分享我的心情,你為什麼要否定我的心情?妳又不是我,如何知道我的感受?」
後來我媽媽跟我解釋,說她以為她那樣說是在安慰我。她怕我會因為有產後憂鬱這樣的症狀而感到緊張,所以想要安撫我、讓我知道這個可能性不大。
當時覺得這個解釋有點強詞奪理,但仔細想想,我有時也會對自己一歲的女兒做類似的事情。例如說,女兒走路撞到牆壁了,我也看見她撞到牆壁、知道她只是輕輕碰撞、沒有大礙,但她仍然大哭。這時候我很可能直覺脫口而出:「沒事喔!不痛不痛!」
通常我這樣講,女兒只會哭得更大聲;本來沒那麼痛,卻因為我「沒有同理心」的言語讓她感到委屈了,因此她當然愈哭愈慘。她心裡肯定是覺得「我就是很痛啊!妳為什麼跟我說我『不痛』?」要知道身體的痛可以忍、心裡的委屈是很難排解的。
因此現在女兒走路撞到牆壁時我儘量記得這麼回應:「喔!痛痛!痛痛喔!媽媽知道妳痛痛!妳撞到牆了所以痛痛。那麼我們下次走慢一點喔!」今天早上女兒聽我說完這些話,好像突然也就沒事了,自己開心地跑開去玩。可見小孩在哭只是需要別人同理一下、希望有人見證她這痛苦的一刻。我其實不需要說什麼,只要讓她知道她的感受我收到了、了解了,那就足夠了;她需要被同理的感受被滿足以後,她自己就會想辦法跌倒自己站起來。
我寫這一篇文章,並不是因為我是一位擅長聆聽別人說話的人。恰恰相反地,我時常忘記如何安靜地讓別人說完話、總是忍不住給予意見、急於要替別人「解決問題」,但我知道這樣做只是弄巧成拙、讓別人更不好受而已。事實上我和我媽媽的關係中,我也常常是那位不讓她好好說完自己的感受的那一方。
舉例而言,我媽媽因為和高齡的外婆住在一起,和外婆的相處時常令她挫折、氣憤、無奈,因此媽媽常常和家人抱怨外婆的事情。每回對話一開始我總會試著安靜地聽媽媽抱怨、表達同理,但十分鐘過去後我就會開始聽得不耐煩,從而給予一些沒有必要的建言,例如「不然妳為什麼不這樣這樣就好了?」「那如果妳就出門不要管了呢?」等等等。其實身為聆聽的一方,我這些沒用的「建議」真的是非常多餘而且令人討厭的,因為誰又需要一個旁觀者在那裡扮演球評呢?我這麼說非但不會幫助到媽媽,反而讓她心情更差吧!但有時候,即使知道這些道理,也還是很難做到「用心聆聽」這件事,可見「聆聽」真的是世界上最簡單也最難的事情。當然媽媽也會無奈地表示她其實只是想要有人可以聽她抒發情緒,該怎麼做她自己心裡有數。
人與人的相處不可能是完美的。只要生活在一起、有接觸,人總是會有吵架、相互傷害、生氣的時候,但我們總是努力地磨合、相互學習,以求彼此間的關係能夠達成一種健康的動態平衡。我要不斷提醒自己更努力地落實當一位好的聆聽者;既然愛一個人,就好好地付出時間聽對方說話,因為「用心聆聽」,是最溫柔且困難的愛。
歡迎支持我的臉書專頁:【工程師作家的轉職人生】
延伸閱讀:
1.5 歲孩調時差、睡眠訓練大作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