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花九個月,靠自學轉行軟體工程師 -- 我所用的網路資源

by Vanessa Wang       歡迎支持我的臉書專頁:【 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 因為身邊有許多半路出家的軟體工程師,包含我老公,我一直抱持著或許某天我也要轉行當軟體工程師的想法。但我到了成為媽媽、小孩快一歲的時候,我才開始自學寫程式。 從 2018年底開始,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自學寫程式,並於 2019年七月成功轉行、找到了在加州矽谷全職軟體工程師(front-end web development)的工作。我沒有參加 bootcamp,就是在網路上找資源、自修。我是台大土木工程碩士畢業,後來到美國讀創意寫作碩士。成為軟體工程師之前,我沒有在職場上當過工程師,以前主要的工作以當 technical writer 寫技術文件為主。( 更多關於我轉職的動機、轉職前的履歷 ) 這篇想整理一下我自學期間用過的教材、工具,但這些都僅供參考,畢竟每個人的狀況、目標都不一樣。我始終相信「盡信書不如無書」。我這九個月中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凡事要有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像我這樣的文章網路上有很多,每個人用的方法都不太一樣。參考別人走過的道路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規劃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然後自信地走下去。 以下就是轉行的路上,對我最有用的網路資源、工具: 一篇 Medium 上的文章 by Andrei Neagoie  這篇文章叫做  Learn to code in less than 5 months, get hired, and have fun along the way 這是我還在當 technical writer 時,某天上班無聊隨便 google 找到的。那時候還不太確定自己要不要轉行軟體工程,所以常常在網路上參考他人的經驗。我不時地都會回來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可以說是貫徹我自學期間的一個中心思想。我很欣賞他的理念,尤其是以下這段話: “I spent the first month avoiding any tutorials or books. Instead, I spent this month looking at the best way for me to learn and get hired. I studied other people’s experiences, looke

1.5 歲孩調時差、睡眠訓練大作戰

by Vanessa Wang    歡迎支持我的臉書專頁:【 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 這篇要講的是我如何在一週之內,漸進式地把小孩從「哭鬧、不肯進嬰兒床、要抱著入睡(哄睡時間兩小時)」,調回她以往的「清醒地進入嬰兒床後,跟爸媽說晚安、關燈、爸媽離開房間、明天早上見 (哄睡時間 0 分鐘)」。當初一籌莫展時,在網路上找很多他人睡眠訓練的經驗,但沒有看到太多 18 個月小孩的討論,所以決定分享一下我們的作法。 我們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睡自己的床、自己的房間,而且九個月後一覺到天亮。這一切在回了一趟台灣(我們平時住美國)的兩週探親之旅後毀了。一方面是時差,一方面是 18 個月的孩子本來睡眠就可能退化,總之在台灣的某天晚上,她就像無尾熊一樣把我們抱得緊緊的,說什麼也不願進她的小床裡睡了。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想說或許是床不同、房間環境不同,怕她是對什麼東西害怕(會不會其實是害怕他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冷氣?),也不想狠心地逼她在房裏一人哭泣,於是回台灣的最後一週,我們都是抱著她、等她睡熟了再輕輕放進她的小床裡、離開她的房間。哄睡時間從原本的 0 分鐘變兩小時,因為她已經 13 公斤了,要「輕輕地」把她放進有圍欄的小床裡、讓她不會察覺、醒來難度超高,通常要試五次以上才會成功。 回美國後,我們胡亂用試誤法(參考各式網站資料外加一些媽媽的直覺)把她慢慢調回以往睡眠習慣的步驟大概是這樣: 1. 第一晚,放一張床在她的嬰兒床旁邊。一開始我讓她跟我一起躺大人的床;她滾了三分鐘後站起來,好奇地看著自己的床。於是我把她放進嬰兒床裡;她沒有哭,但也沒有躺下來,就是站著。燈一直維持亮著。 此時已默默變成我睡我的床、她睡她的床。我躺下來眼睛閉著不理她,她就也躺下去。但翻滾半小時後(中間不斷站起來檢查我睡了沒)我見她仍然沒睡,怕是時差,於是帶到客廳玩半小時再重新換尿布、餵奶、放下去睡。這個循環做了兩、三遍,但基本上回美國第一個晚上我、老公和她幾乎沒睡。每次強行要離開房間不理她她就哭得天翻地覆。小孩是送到保母家後,早上十一點才累到躺著睡著。 2. 第二晚, 我仍是放一張床睡在她的嬰兒床旁邊;我睡我的床、她睡她的床,看她睡著我才關燈、離開房間。她太累,直接從 10:30PM 睡到隔天 11:00AM,中間都沒醒。 3. 第三晚,我仍是放一張床睡在她的嬰兒床旁邊

【勇氣系列】從十歲開始,長照腦傷疾病的母親 20 年:學會珍惜與放手

很感謝 Peggy 跟我們分享她長照母親二十年的勇氣故事。上圖為她和媽媽牽著手的合影。 妳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照顧媽媽;能不能簡述整個過程? 媽媽得的是腦傷疾病,在生理上會逐漸退化,慢慢的無法言語、慢慢的手腳不協調、慢慢的飲食排泄無法自理。這是一個病程的進展,直至完全臥床;整個病程,我都沒有錯過。 一切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那時還不懂什麼叫做責任,很單純地只知道媽媽身體行動不方便,我要幫媽媽。更大一點才明白,我養成的就是責任。記得某一天學校下課後,外婆說,以後下午放學回來都要拿點心給媽媽吃,我點點頭:「好。」這一拿就拿了十幾年。 從有印象以來我餵媽媽吃飯,就像小時候媽媽餵我吃飯一樣;我幫媽媽洗澡,就像小時候媽媽幫我洗澡一樣;攙扶媽媽站起來走路,就像小時候在學走路媽媽怕我跌倒一樣;陪媽媽看電視、陪媽媽發呆、陪媽媽睡覺,就像小時候媽媽不管做什麼事都陪伴著的那樣。那是我10歲的日常,日復一日,然後,年復一年。 高中時的某一次定期回診,我問醫生:「像媽媽這樣的病人最後會怎麼樣?」 醫生說:「通常這樣的病人會逐漸退化,最後死於呼吸衰竭或多重器官衰竭。我無法保證整個病程會多久,不過,如果可以在睡夢中沒有痛苦的離開是最好的。」 那天我哭了好久好久,心裡早明白,只是想從醫生口中確定心裡的答案。擦乾眼淚後,接下來一切都有準備了。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回報:是我的母親用她的生命來教會我生命;現在我長大了,我便是她的歸途。 一路伴隨著這個人生課題成長,從什麼都不懂,磕磕碰碰的,到懂得熟稔的照護,一路上,母親的健康逐漸衰弱與孩子長大的逐年茁壯形成強烈對比的連結,密不可分。 一直以來,我總是選擇面對,對我來說,面對比逃避容易。這不代表我不會惶恐,也不代表我夠勇敢。走過才明白,人生的難關不會比較少,一路走、一路累積,生命就會活成它該有的樣子。 「真正幸福的人學會了兩件事:珍惜與放手。」我心裡很感謝這些看似苦痛卻深情萬分的際遇,這些養分讓我變得更有彈性也更有韌性。現在,最難的都過去了,以後還有什麼可使我卻步? 長照一定會遇到身體上、心理上的各種勞累。能否分享這些痛苦?對於深陷在這一類苦中的人們,讀到有其他人理解這樣子的痛苦,一定會帶給他們很大的力量 每個階段性的挑戰不同,隨著年紀

成功的關鍵之一:談「希望」

by Vanessa Wang    歡迎支持我的臉書專頁:【 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 Grit (恆毅力  這本書,若要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持續不斷的努力比天份重要;恆毅力是成功的關鍵。書中又講培養恆毅力的四個要素: 興趣 (interest) 練習 (deliberate practice) 目的性 (purpose) 希望 (hope) 換句話說,做任何事想要成功,抱持「希望」、保持樂觀,絕對是必要的。 Grit 一書中舉了一個心理實驗為例來說明「希望」的重要性。這個實驗將一群將狗分做 A、B二組,兩組狗都關在籠子裡,接受無規律性、無預警的電擊,每次電擊維續五秒。但 A 組的狗有一個按鈕,按了會縮短電擊的時間,B 組則沒有。經過一整天 64 次的電擊後,兩組狗休息一夜。 隔天,A、B 二組又被關進不同的籠子裡接受電擊,但這次的籠子有一個圍牆,奮力一跳是可以跳得過去以避開電擊的。A 組的狗,也就是那些在前一天擁有按鈕以縮短自己被電擊秒數的狗全部都跳牆逃離苦難了。B 組的狗呢?牠們趴著哀嚎、默默等待受苦結束。 讀到書中這一篇章時,我感到非常衝擊。那時正逢母親節,我在寫給我媽媽的信中提到了我在 轉職軟體工程師、自學寫程式的路途 上遇到的種種挫折,以及「希望」的這個篇章帶給我的啟發。我說:「我已知道我對於寫程式語言有興趣,我也天天練習,同時我有很明確的目的性想要找到全職軟體工程師的工作。但我發現我缺少的正是『希望』。」 回想過去人生中各種為了某件事情做努力的情景:考大學聯考、申請美國創意寫作的碩士班... 那時候的我和現在一樣渴望達成目的、一樣努力做準備,不同的是那時的我心中沒有那麼多的害怕。那時的我不能說有十足的把握會成功,但我沒有那麼害怕失敗。或許是當時一次又一次模擬考累積出來的自信、或許是覺得自己還年輕、沒有時間壓力,但我總能靜下心來衝刺,只想著如何能最大化我的成功率、把資料準備到最完善、把老古題做好做滿,而不去思考失敗了怎麼辦。相對的,這次的轉行之路上,我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因為我總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潛意識中,我不覺得已是人母的我還具有這種「轉行」的權利,因此我一直覺得自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每天腦中打轉的都是「萬一這些努力最後是一場空怎麼辦?我將浪費了那麼多好好和孩子相處的時光、或至少是去賺奶粉錢的機會成

相信自己的直覺

by Vanessa Wang    歡迎支持我的臉書專頁:【 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 今天早上原本預計帶小孩去打預防針、做例行體檢,但一早醒來發現孩子還在睡,我當機立斷取消了預約好的 appointment,改到了下週。原因在於我們剛剛旅行回來,小孩歷經坐飛機、時差、適應環境、每天認識一大堆人,變得很沒有安全感,昨晚終於慢慢放下心防睡得比較好。如果今天立刻去看醫生、打針,恐怕心防要再次築起來,於是我醒來第一個想法就是不要再讓她(也讓我們自己)受罪了,雖然 appointment 老早就預約好、也跟保姆說好了,但要改變計畫就改吧! 隨著年紀增長,也因為有了小孩,我慢慢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也發現很多時候與其找一大堆資料、問一大堆人的意見,其實最好的答案往往就在心裏,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 直覺應該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只是生長的過程中,我們都被教導壓抑自己的直覺,到後來就愈來愈不知道怎麼去聆聽所謂的 gut feeling。人類和獅子、老虎一樣,都具有動物天性,餓的時候我們要吃東西、生氣我們想吼叫、遇到危險要躲起來...這些都不需要別人教我們;我女兒出生的那一秒鐘還看不見什麼就能用鼻子聞到奶味,靠尋乳反應找到乳頭吸吮。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被教導肚子餓要忍到飯煮好、生氣不能隨意打人、心裏害怕仍然要勇敢面對困難。除此之外,在台灣的考試制度下,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最直覺的那個答案常常是個陷阱故意讓我們選錯,久而久之使得很多事情我們都不敢相信直覺,反而要去詢問他人、先獲得他人的「允許」才敢行動。 英文有句話說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與其尋求他人的允許,不如事後尋求原諒)。尤其是女人,我們更常在尋求他人的「允許」。我們想要別人跟我們說「妳可以去做這件事,我同意」我們才要行動,但人生很多時候是需要先斬後奏的。 在轉行成為軟體工程師的路上,我也時常參考他人的心路歷程、請教他人的經驗;吸取他人的經驗這是一定要的。但過程中我也漸漸學會「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件事。在採納他人的意見之上,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直覺、自己的判斷力才有用。好比說,大家都跟我說 networking 是找工作最重要的事,很多人都是靠不停參加活動、和他人喝咖啡找到第一份工作的。但這些活動大多在晚上或週末,我如果一直去就是要讓老

【勇氣系列】帶著兩個孩子遠赴他鄉,不為人知的艱辛

感謝許多讀者和我分享他們的勇氣故事。開始這個【 勇氣系列 】是希望能夠分享一些「小人物」(非名人)奮鬥、充滿勇氣的故事,以更貼近一般人的生活經歷,帶給我們每一個人力量去踏出舒適圈、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為夢想努力。 很感謝 Macy(化名) 和我們分享她為了幫老公完成留學夢,放棄了科技園區的工作,自己一個人在美國帶著兩個三歲以下的孩子,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的故事。Macy 在美國因為沒有車(留學生真的辛苦),常常必須帶著兩個孩子走好幾小時的路去買菜、上圖書館。生老二的那天,她甚至是一個人在產房生產的,因為老公要去考 GRE... Macy 背後的堅毅真心讓人佩服。Macy 文中說到「不要在能吃苦的年紀安逸」;千言萬語都在這句話之中呀!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勇氣故事,歡迎 投稿 喔!也請支持我的臉書專業【 工程師作家的轉職人生 】。 以下為透過問答的方式,Macy 和我們分享的故事。 Q: 請簡述你勇氣的故事 。 2015年5月某天,從高雄回新竹的路上,我和老公開著我們家的 Toyota,後座安全座椅上是兩歲多的大寶睡得昏天暗地,老公輕輕握住我的手說: 「我想到美國念書、找工作。」 當下並沒有感到特別的震驚、興奮或擔憂。我低頭看了看裝著二寶已經4個多月的肚子。 「嗯,好,就去吧。」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的好傻好天真,因為兩個人平日工作都十分忙碌,所以連資料都懶得搜集的我們(有多懶?我們根本連要申請啥學校都完全沒概念!只知道要唸資訊工程),然後就過著假日往返台北代辦以及回南部學校申請資料的日子。 接下來他下載單詞 APP 開始每天背單字,工作之餘刷題,哄小孩之際一邊看著手機喃喃背誦,通過答題的叮咚聲成了我和孩子睡前的催眠曲。 因為早就過了而立之年,我們默默保守想出國念書這個有點尷尬的小秘密,畢竟一般在我們的年紀,說是出國工作還過得去—去唸書?我們也大齡了一些!彼此達成共識:一旦有學校錄取,我們就出國,萬一沒成,也就當作努力過一回,乖乖在台灣老公當工程師、我當業務,反正日子也過的去。 於是連坊間的補習班都沒考慮過,單靠百詞斬+網路上的托福/GRE題庫,還有我在線上學英文的剩餘課程,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式準備著。 我們在代辦處選了5間學校,因為對學校沒做太多功課(有多沒概念呢~連哥大跟CMU都沒聽過……),就想說找有地利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