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歷史"Sapiens" 很可能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非小說類書籍。
作者由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顛覆許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說,你覺得自由與平等是值得追求的事情嗎?你認為擁有自由與平等一定是一件好事嗎?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毫無猶豫的回答「是!」但其實自由與平等是法國大革命以後才普及化的一種價值觀。也就是說,所有我們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就連最基本的道德觀、對與錯,都是定義在我們身處的環境與時代之上。
這讓我想到最近看的另一本書 "Quiet"「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探討美國、乃至於整個西方世界,是如何將「外向性格」視為絕對的美德,而將「內向」近乎歸類成一種疾病。在美國的當今社會裡,任何人都想成為健談、活潑、自信、擁有交際手腕的一個人。有大量的影片、書籍、文章,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在群體之中大聲說話、將鎂光燈聚集在自己身上;我們被教導唯有「外向」才能脫癮而出、得到工作機會、贏得升遷、擁有美好的人生。
但美國一直都是個外向的社會嗎?
Quiet 的作者一樣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一個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如何隨著時代改變。1920 年以前,美國是農業社會,大部分的人一輩子不需要跟陌生人說話;你可能一生只會認識家人及幾位鄰居。1920 年後,美國慢慢成為商業社會,大量的商品及商機帶動 door-to-door salesmen 這種挨家挨戶銷售人員的職業。在那個時代,會說話、能說服他人,你就能夠翻身致富;IBM 的工程師不需要有多厲害的技術能力,反而有沒有銷售、社交手腕才是公司最重視的事情。
至今日,美國還是沿襲這種外向至上的價值觀:一個成功的人不只是說話大聲、敢說而已,你還要有個人魅力、幽默、像個明星般亮眼、繽紛。但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這麼看重這種聚集群眾目光的能力。在東方社會,許多人還是有種根深蒂固的概念,認為過於口若懸河、浮誇、愛表演的人必然不那麼值得被信賴。許多北歐國家因為人口稀疏,也非常「內向至上」,喜愛獨處勝過狂歡喧嘩。
回到一開始提及的「自由與平等」,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在書中說,這兩個我們現代人視為最重要的價值,其實是難以並存的。他舉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做例子:民主黨重視平等,認為任何人無論貧富貴賤都該有看醫生、受教育的基本人權;共和黨則認為,如果人人都平等,那不就剝奪了個人自由分配財產的權利了嗎?共和黨認為,每個人應該要能自己決定是否買健保、是否花錢受教育。
我喜歡這兩本書,因為兩本書都挑戰我的固有思維。美國有許多外來移民人口,大家難免會將自己原本的國家與美國做比較,認為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差,但我常常覺得兩種文化真的很難相比較,因為當歷史、民族性、生存條件、經濟條件、人口密度、地理環境全部都不一樣時,每個國家連對於「好壞」的定義都不在同一個基準之上。
昨天在公司吃飯的時候,跟同事的對話又再次提醒我「每個人對於好壞的定義完全不同」這件事。因為最近 COVID 疫情猖獗,同事提到全民健保這個議題。
「那很好呀!」我毫無猶豫的說。在我心目中,台灣的全民健保應該就是世界的楷模,大家嚮往都來不及的福利。醫療費用在人人能負擔的範圍內,有誰不要呢?
沒想到我同事的臉都綠了。我趕緊問:「那你是怎麼想的?」
同事說:「我不認為健康保險該由政府掌權。這樣健保會被當成政治手腕。讓健康保險在自由的市場裡運作,大家自由的選擇我認為沒有問題呀!只要你有工作、有保險,看病其實也沒那麼貴吧?!」
同事聽我對全民健保的支持,大概認定我是支持民主黨吧!但其實我對政治並不熱衷,我對健保的看法並非出自政治立場,而是出於我生長環境、在台灣健保制度下長大的影響。所以說,每個人對於這世界的看法,真的有太多太多影響因素了;與其論對錯,我對於探討價值觀養成背後複雜的成因更有興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