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Vanessa Wang 歡迎支持我的臉書專頁:【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脆弱的力量」這本書裡,引用了另一本書 "The Soul of Money" 裡的一段話。我就不逐字翻譯了,但內容大意是:
「我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是『我還沒睡飽』。下一個念頭是『我今天的時間不夠用』...在我們還沒有從床上坐起來、腳未著地之前,我們就已經感到落後、不足、失敗、欠缺。等到晚上睡覺時,我們的頭腦還拼命地想著一整天那些沒有完成、沒有做到的事情。睡夢中我們繼續被這些想法壓著,直到再次起床陷入無止盡『不足』的惡性循環...」
下這一篇的標題時,我不太確定中文要怎麼翻譯 "I Am Enough"。英文這一句話的意思可以泛指 I am good enough, I am beautiful enough, I am smart enough, I am hard-working enough...總之,就是「盡力的我就是最好的我」的一種概念。
為什麼我想要寫這篇文章?因為進入為人母年齡層的我,不但看見身邊朋友一個個陷入「事業家庭蠟燭兩頭燒」的痛苦之中,也在我自己身上慢慢看見我母親當年的影子。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影子呢?那就是英文常說的 mommy guilt,每一位媽媽都理解的一種「愧疚感」。每一位媽媽都理解這種感覺:上班的時候對家庭感到愧疚,準時(或提早)下班回家的時候對上司、同事感到愧疚;就算是全職在家照顧小孩,也對於沒有賺錢、分擔家庭支出感到愧疚。或許還衍生出更多版本:對父母愧疚、對公婆愧疚、對朋友兄弟姊妹感到愧疚...總之,不管做了多少事情、每天有多累,哪怕已經把化妝、保養、吃飯、睡覺的時間都犧牲了,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要更加油才行。
在我考上台大的那一年,我媽媽跟我說過一句話,我記地很清楚,因為我聽得一頭霧水。她說:「還好妳大學考得不錯,我覺得真是鬆了一口氣。」
「什麼意思?」我不解地說。
「當初我執意把你們從國外帶回來台灣,其實我很害怕,因為我不知道你們會發展地怎麼樣?會不會比你那些留在國外的親戚差?但現在我可以說妳也沒有輸別人,對於妳爸爸那邊的人,我也不用感到愧疚了。」
聽到我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多麼地不可置信!我媽媽是什麼樣意氣風發、有自信的女人,竟然會在意別人的想法?況且從我小學四年級,我媽媽帶著我和弟弟從波多黎各(我的出生地)搬回台灣後,她被問了幾百次、幾千次為什麼要隻身帶著兩個孩子回台灣、跟先生分隔兩地,她哪一次不是自信滿滿地回答「為了讓孩子學中文」?更不用說我小的時候,因為不能適應台灣的新環境,我哭著問媽媽為什麼要把我帶到世界另一端、為什麼不能繼續跟爸爸住在波多黎各時,她也從來沒有一絲一毫透露出對自己決定的懷疑。因此,我媽媽說的那句「我當初其實很害怕」,聽在我耳裡我總覺得很不誠懇。
直到最近,我才慢慢理解那句「我其實很害怕」背後的意思。是的,身為一個大人、身為父母、身為一個可以替一家人做決定的人,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在媽媽自信的面紗下,是多少自我懷疑的時刻、多少的愧疚感?我想,我大概能體會媽媽當初的那種心情。那種心情就是,當她微笑地跟別人說「我搬回台灣是為了讓孩子學中文」時,她其實很害怕別人怎麼評斷她這個母親、這個女人。會不會有人覺得她很任性,讓小孩斷失在國外成長的機會?會不會有人懷疑,她的婚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讓她要跟丈夫分兩個國家住?會不會有人把她貼上「事業女強人」的標籤,覺得她根本只是為了回台灣發展自己的事業才做出這樣極端的選擇?
從「脆弱的力量」這本書中,以及從人生經驗中,我愈來愈了解,我們每個人內心都存在著太多太多的不安及自我懷疑了。我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不足」。工作媽媽害怕自己比不上在家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全職媽媽,全職媽媽害怕自己在職業婦女面前矮了一截。年輕人害怕被看穿他們的稚嫩,年長的人害怕被嫌棄他們落伍過時。生了孩子的人害怕展現自己走樣的身材,沒孩子的人害怕被質疑自己不生育的選擇。世界上許多的惡言相向、互相攻擊,難道不都是因為害怕自己會被質疑、批評,所以要先發制人地去說他人的長短嗎?最可怕的是,這種對自身的不安,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怎麼做都不對。
我又何嘗不是害怕地不得了?我現在是全職自學寫程式,既不是全職媽媽,也不是工作媽媽,那我到底算什麼?愧疚感是不是應該要兩倍相乘?
「妳就是學生嘍!」我老公常這樣跟我說。
「可是別人一定會覺得我都什麼年紀了,還在當什麼學生...別人一定會笑我不務正業,要嘛就好好當媽媽,要嘛就好好賺錢... 」
「你每次說的『別人』到底是誰?」老公總這麼問。
「哎呦!就....你知道的嗎!就別人啊!」
「那你就不要管別人不就好了?」
是的,我老公說的沒錯,我們都不應該那麼在意別人的想法(雖然我剛發現他也是說得容易,自己要實行時卻不一定做得到...)。在人死前最大的 20 個遺憾中,其中一個就是「過度在意他人的想法」。其實我媽媽當初究竟為何把我們帶到台灣的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她和我爸爸討論過後的決定。也許那個決定是對的,也許是錯的,但在當初那個時間點權衡考量下,那是他們共同認為他們想走的一條路,那就足夠了。同樣的,我自己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我也不需要跟別人解釋什麼,因為 I Am Enough;我,就是最好的我。
延伸閱讀:
女性.婚姻.職場.幸福
妳比外表看起來更堅強、更勇敢
三十幾歲的我們
歡迎支持我的臉書專頁:【工程師作家的轉職人生】
「脆弱的力量」這本書裡,引用了另一本書 "The Soul of Money" 裡的一段話。我就不逐字翻譯了,但內容大意是:
「我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是『我還沒睡飽』。下一個念頭是『我今天的時間不夠用』...在我們還沒有從床上坐起來、腳未著地之前,我們就已經感到落後、不足、失敗、欠缺。等到晚上睡覺時,我們的頭腦還拼命地想著一整天那些沒有完成、沒有做到的事情。睡夢中我們繼續被這些想法壓著,直到再次起床陷入無止盡『不足』的惡性循環...」
下這一篇的標題時,我不太確定中文要怎麼翻譯 "I Am Enough"。英文這一句話的意思可以泛指 I am good enough, I am beautiful enough, I am smart enough, I am hard-working enough...總之,就是「盡力的我就是最好的我」的一種概念。
為什麼我想要寫這篇文章?因為進入為人母年齡層的我,不但看見身邊朋友一個個陷入「事業家庭蠟燭兩頭燒」的痛苦之中,也在我自己身上慢慢看見我母親當年的影子。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影子呢?那就是英文常說的 mommy guilt,每一位媽媽都理解的一種「愧疚感」。每一位媽媽都理解這種感覺:上班的時候對家庭感到愧疚,準時(或提早)下班回家的時候對上司、同事感到愧疚;就算是全職在家照顧小孩,也對於沒有賺錢、分擔家庭支出感到愧疚。或許還衍生出更多版本:對父母愧疚、對公婆愧疚、對朋友兄弟姊妹感到愧疚...總之,不管做了多少事情、每天有多累,哪怕已經把化妝、保養、吃飯、睡覺的時間都犧牲了,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要更加油才行。
在我考上台大的那一年,我媽媽跟我說過一句話,我記地很清楚,因為我聽得一頭霧水。她說:「還好妳大學考得不錯,我覺得真是鬆了一口氣。」
「什麼意思?」我不解地說。
「當初我執意把你們從國外帶回來台灣,其實我很害怕,因為我不知道你們會發展地怎麼樣?會不會比你那些留在國外的親戚差?但現在我可以說妳也沒有輸別人,對於妳爸爸那邊的人,我也不用感到愧疚了。」
聽到我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多麼地不可置信!我媽媽是什麼樣意氣風發、有自信的女人,竟然會在意別人的想法?況且從我小學四年級,我媽媽帶著我和弟弟從波多黎各(我的出生地)搬回台灣後,她被問了幾百次、幾千次為什麼要隻身帶著兩個孩子回台灣、跟先生分隔兩地,她哪一次不是自信滿滿地回答「為了讓孩子學中文」?更不用說我小的時候,因為不能適應台灣的新環境,我哭著問媽媽為什麼要把我帶到世界另一端、為什麼不能繼續跟爸爸住在波多黎各時,她也從來沒有一絲一毫透露出對自己決定的懷疑。因此,我媽媽說的那句「我當初其實很害怕」,聽在我耳裡我總覺得很不誠懇。
直到最近,我才慢慢理解那句「我其實很害怕」背後的意思。是的,身為一個大人、身為父母、身為一個可以替一家人做決定的人,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在媽媽自信的面紗下,是多少自我懷疑的時刻、多少的愧疚感?我想,我大概能體會媽媽當初的那種心情。那種心情就是,當她微笑地跟別人說「我搬回台灣是為了讓孩子學中文」時,她其實很害怕別人怎麼評斷她這個母親、這個女人。會不會有人覺得她很任性,讓小孩斷失在國外成長的機會?會不會有人懷疑,她的婚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讓她要跟丈夫分兩個國家住?會不會有人把她貼上「事業女強人」的標籤,覺得她根本只是為了回台灣發展自己的事業才做出這樣極端的選擇?
從「脆弱的力量」這本書中,以及從人生經驗中,我愈來愈了解,我們每個人內心都存在著太多太多的不安及自我懷疑了。我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不足」。工作媽媽害怕自己比不上在家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全職媽媽,全職媽媽害怕自己在職業婦女面前矮了一截。年輕人害怕被看穿他們的稚嫩,年長的人害怕被嫌棄他們落伍過時。生了孩子的人害怕展現自己走樣的身材,沒孩子的人害怕被質疑自己不生育的選擇。世界上許多的惡言相向、互相攻擊,難道不都是因為害怕自己會被質疑、批評,所以要先發制人地去說他人的長短嗎?最可怕的是,這種對自身的不安,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怎麼做都不對。
我又何嘗不是害怕地不得了?我現在是全職自學寫程式,既不是全職媽媽,也不是工作媽媽,那我到底算什麼?愧疚感是不是應該要兩倍相乘?
「妳就是學生嘍!」我老公常這樣跟我說。
「可是別人一定會覺得我都什麼年紀了,還在當什麼學生...別人一定會笑我不務正業,要嘛就好好當媽媽,要嘛就好好賺錢... 」
「你每次說的『別人』到底是誰?」老公總這麼問。
「哎呦!就....你知道的嗎!就別人啊!」
「那你就不要管別人不就好了?」
是的,我老公說的沒錯,我們都不應該那麼在意別人的想法(雖然我剛發現他也是說得容易,自己要實行時卻不一定做得到...)。在人死前最大的 20 個遺憾中,其中一個就是「過度在意他人的想法」。其實我媽媽當初究竟為何把我們帶到台灣的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她和我爸爸討論過後的決定。也許那個決定是對的,也許是錯的,但在當初那個時間點權衡考量下,那是他們共同認為他們想走的一條路,那就足夠了。同樣的,我自己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我也不需要跟別人解釋什麼,因為 I Am Enough;我,就是最好的我。
延伸閱讀:
女性.婚姻.職場.幸福
妳比外表看起來更堅強、更勇敢
三十幾歲的我們
歡迎支持我的臉書專頁:【工程師作家的轉職人生】
留言
張貼留言